玉蟾山以山幽石奇取勝,氣象萬千,林木蒼秀直逼峨嵋。
玉蟾山,位于瀘州市區(qū)以北35公里,瀘縣縣城旁。有森林面積5400多畝。因山形、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。玉蟾山歷來以山幽、石奇、水秀、文物多而聞名川南,被張愛萍將軍譽為“川南明珠”。從成渝高速公路隆昌連接線沿321國道南行25公里即到川南名勝玉蟾山。
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。據史料記載,從唐代景福二年起,已建有圓通寺。每年觀音盛會,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,誦經作法,盛況空前。故而玉蟾又有“小寶頂”之美稱。如今,玉蟾山上遠留有曾經輝煌的印跡。宋代大文豪、書法家黃庭堅(字山谷)醉留“玉蟾”;明代新都狀元楊慎(字升庵)狂寫“金鰲峰”。到清代,山上寺廟林立。羅漢街內一臺一重殿,一級一重天;廟宇巍峨,氣象萬千。曾號稱“大和尚五萬五,小和尚不消數”。暮鼓晨鐘,香煙繚繞,香客如云,佛事之盛,令人嘆絕。
清代同治年間,一場大火將山上古建筑毀于一旦。如今圓通寺遺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巖造像400余尊依然吸引著現代善男信女。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明代石刻,大有丈余,小不足尺,雕刻人物神采各異,風格獨特。其中千手觀音、九龍浴太子、悟道圖、十八羅漢飄海圖等都是石刻藝術的精品之作。近年,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復地的國畫《流民閣》創(chuàng)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,為古老的玉蟾增添了新的風采。
在玉蟾山風景區(qū)內,還有許多名勝古跡。山下九曲河上的龍腦橋,是明朝洪武年間建筑的石板平橋,其橋墩分別是石雕龍、麒麟、青獅和白象組成,工之精湛堪稱稀世之珍品。
1996年,瀘縣縣城遷至福集鎮(zhèn),即以玉蟾風景區(qū)建設為龍頭,積極發(fā)展旅游業(yè)。目前,一條水泥路直達玉蟾山腰,山路通達每個景點,山腰處一座集娛樂、休閑、住宿為一體的高級賓館,為游人提供了觀賞玉蟾夜色的便利條件。
景區(qū)票價:
8元
四川省瀘州市瀘縣,市區(qū)以北35公里
景區(qū)特色: